最是书香能致远:高一7班举办《乡土中国》读书分享会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长明灯。《乡土中国》作为一部展现中国传统社会乡土本色的社会学经典论著,有着独特的文学和史学意义。作为部编教材必修上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书目,毫不夸张地说,读懂了《乡土中国》,就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结构。
为了切实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继班主任王艳梅老师导读课、精读示范课之后,高一7班于12月3日下午开启了一场乡土文化盛宴。
首先,由第一组的叶怡宁同学上台展示。她给我们讲解了《乡土中国》第一章的内容,即:《乡土本色》。
她以“乡土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根本问题出发,介绍了何为乡土性,乡土性的具体体现,以及自己对乡土性的看法和见解。在阐释相关问题和核心概念时,怡宁巧妙联系生活实际,并指出正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才使得现在奔波在外的人产生了浓浓的乡愁。
随后,王艳梅老师对第一小组的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对于其突出的亮点给予表扬,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譬如:在谈及感悟和影响的时候,可以从利弊两个方面辩证去谈,要依托文本进行概括,并要有总结性的文字等等。
接下来,由林书墨同学分享他们组整理的《文字下乡》的阅读报告。林书墨同学表达流畅、思路清晰,解说时语言诙谐幽默。
他们小组的同学构筑联系, 从乡村与城市的对比,介绍了乡土社会的人如何相处特点。此外,他还巧妙联系海南话和张桂梅这种典型的例子,让同学们更清晰地了解到乡土文化和文字下乡的内容。
林书墨同学还引用《青铜葵花》的片段,引出文字下乡的重要用其他文本支撑自身的表述,也是他这次分享的一大亮点。
在林书墨同学演讲的同时,符海宝同学还做了章节思维导图的板书,这体现了他们小组间默契的配合,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文字下乡》提出“基层变化后文字才能下乡”,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就更深层的解释了其中的原因。此等深层原因是什么?第三组的赵浩程同学带领大家逐层剖析。先以一个情境导入,分析了文字为何而生和文字的性质。乡土社会是一个发展很慢的社会,不须以文字为载体传承文明,随后以辩证思维看待文字下乡,利用《三体》和《人类简史》中的名言,论证了文字下乡的必要性,也肯定了乡土社会中语言、肢体交流在社会交际中的积极性,并引出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赵浩程同学展示时思路清晰,理性睿智,为后面同学树立了榜样。
《乡土中国》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作品。仔细挖掘,会发现很多细节和亮点,让人脑洞打开。
两节课的展示交流活动结束了,同学们仍然意犹未尽。后续高一7班将继续展示其他小组的分享成果,期待产生更多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契合。
开展《乡土中国》阅读分享活动,不仅能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书中的知识,并且拓展了同学们思维的空间,让同学们对这本书的精神内涵有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