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林秋在圣约翰

编辑 :洪声来源 :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 :2014年01月20日

   

林秋在圣约翰学院咖啡厅

 

 选择大学,既需实力,也需眼光。友人蔡葩的女儿林秋2009年考取美国圣约翰学院,主修哲学,全额奖学金。这个即使在美国也显得另类不群的学校,每年入学人数从未超过500人。出于对教育功利主义的反感,1937年,这个学校开始引入一项制度:学校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西方伟大的哲学和文学著作的讨论之上。

 圣约翰学院坚信,“所有知识都是相通的”。在此理念下,学校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和探讨对西方文明产生深刻影响的原著。而使用的教材,都是“难以置信的高难”。古希腊语则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大一的课程就是从《伊里亚特》开始的。林秋说,这难度令许多申请者望而却步;一些新生,也因此而选择转学离开。

 以巨人为师,这是圣约翰魅力之所在。学校的网页上有这样的字样:“新学年,这些老师将重返课堂,他们是:荷马、欧几里得、乔叟、爱因斯坦、维吉尔、奥古斯丁……”林秋撰文写道:“圣约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或者说,除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巨人们,每一位导师、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和他人的老师。”

 沉默即恶习,这是圣约翰学生们心照不宣的规则。林秋这样写道:“在课堂上,表达观点不仅每个人的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一种贡献……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中的发言质量与期末成绩直接挂钩。因为整个学习都建立在阅读与讨论的基础上,圣约翰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考试,而是把每堂课都变成考场,开口便知真功夫。”

  Flaumenhaft是教授林秋古希腊语的启蒙老师,用林秋的话形容,绝对是潭深水。“她说话语速很慢,音调也不高,用词却十分精到严谨,似乎把每句话记录集结下来就是一篇好文,一本好书……经她演绎,语言成了一把钥匙,带着我们去体会柏拉图的语境,思考埃斯库罗斯的原意,试着发现经典的本来面貌。”

 阅读在圣约翰的地位,也非同寻常。林秋在文中描绘了她常常见到的场景:同级的学生见面寒暄,一般都少不了这样的问候:“读了吗?读到哪儿了?读懂了吗?”和低年级的学妹学弟搭讪就更简单了:“读到哪本了?噢,《理想国》啊!这本一定要认真读,以后会经常被引用。话说我当年读《理想国》的时候……”

 林秋还特别提及,圣约翰对“慢读”的推崇:“柏拉图的对话录都不长,语言干净,条理清晰,有时花上一个下午就能浏览一遍,但快读有一个坏处,就是让人无暇思考……讨论之前,总是很满足地觉得自己读懂了,可到了讨论时,却发现自己遗漏了许多细节……在这所学校,我们倡导的是慢读,让一切慢下来……”

 语言课老师在课堂的一席话,也令林秋印象深刻:“……学习这门课的重心放在语言本身,关注它的本源与演变,而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交流的手段。学古希腊语不单是为了能从字面上理解前人的话,还要懂得揣摩每一个词的深意和玄机。要知道, 这些能流传千年的文本都是精心构架起来的,一字不多,一字不少。”

 就是这位老师,讲课如行云流水,深深地感染着林秋:“溯洄从之,便能看到一个单词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演变……在古代,词汇远没如今这么丰富,每个单词都有许多重含义。千百年后,它改头换面,被另一种语言吸收,可能只继承了原词多重含义的一种。因此,要找回它的本来面目,除了诉诸原文,别无选择……”

 这是一位老师的魅力,但也可以说,这就是圣约翰的魅力。林秋写道,这位六十开外的老师,“自博士毕业便来到圣约翰,读了几十年的柏拉图,却告诉我她每年重读还是会有新发现,新感受。她热爱这个学校,热爱这种学习方式,因为每年与新生一道研读老书,就如同携新交访故知,互通有无,既亲切又新鲜……”

 多么奇妙的圣约翰!置身于此处,如置身于一片纯净的精神乐土,恣意逍遥,如入无人之境:“在这里,学习是闲暇时分纯粹的哲学思辨……学生们餐座上讨论得最多的不是体育比赛也不是娱乐事件,而是哪个版本的柏拉图最忠实于原文,哪位导师是亚里士多德的铁杆粉丝,哪些关键词主导了索佛克里斯的悲剧……”

 为什么要有圣约翰?圣约翰的价值几何?醉心于古希腊的林秋,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文字:“当一切有关现世的忧虑和期待都必须让位给不朽的大师们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当类似幸福、正义、永恒的抽象名词在思维中激荡,人便自然而然地发觉自己的存在有了重量……这便是树人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

 能跻身于特立独行的圣约翰,林秋的个人实力,无疑是拔萃的,但应该说也是心气使然。当她还是海中高二的女生时,她便在200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为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客串翻译了。而她16岁用文言写的几篇随笔,则更令我惊讶了,居高临下,俨然有梁启超之风。我只是奇怪,今日之北大清华,为何就不能吸引她?

 

(编者注:此文转载自洪声先生的新浪博客。作者洪声先生为海南出版社资深编辑)

 

 

 

附:《境外求学故事:那些不一样的精彩》 

  

  20094月,当考生还在为高考冲刺时,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高三学生林秋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圣约翰学院,并获得每年4万美金的奖学金。

  严格说来,圣约翰学院并不具有欧美大学的普遍代表性。因为,即使是在多元化的美国,这所学校仍算得上是个异类。用时髦的话来说,这所美国第三古老的高等学府,“灰常”有范儿!

  圣约翰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696年的威廉国王学院,当时还是一所预科学校。1784年,学院获准成为大学本科学院。与一般大学动辄上万人不同,圣约翰的在校生规模甚至比不上小学。

  “学院建校时就规定在校生不能超过500人,这个规定一致沿用至今。后来学生增加了,学校设立了一所分校,但同样不超过500人。”林秋说。

  这个古老的规定使得学院保持着1:7的师生比,也使得一种独特的教学制度———巨作(Great Books)在这里得以实施。

  林秋介绍说,“巨作”制度要求学校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对西方伟大的哲学和文学著作的讨论之上。所以,教学中所有辅导课以及研讨会和实验课都是以讨论为核心。

  “老师并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事先围绕一个主题布置书目让学生看,学生在课堂上再围绕主题,自由发表观点。”林秋说,“每堂课只有20名学生,但却有2名老师。每名学生都要发言,只有争论偏离主题时,老师才会引导一下。”

  林秋最开始对这种方式不太适应,但很快她就找到了主动阅读的感觉。“每堂课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逼着自己在阅读时要认真、再认真一些,找出细节和精妙之处。”她说。

  在一个如此活跃的学术氛围里,大师们的影子无处不在。林秋说,学生们餐座上讨论得最多的不是体育比赛也不是娱乐事件,而是哪个版本的柏拉图最忠实于原文,哪位导师是亚里士多德的铁杆粉丝。

  圣约翰的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这里只开设哲学、语言、古典文学等基础学科专业,没有开设任何金融、法学等实用社会学科专业。林秋正是哲学专业的学生。

  “圣约翰学院坚信古老的‘所有知识都是相通的’的道理。学院七成以上学生会继续深造,很多人从事教育、法律等领域也表现优秀。”林秋认为,“学生大量阅读名著、自由讨论,其实也是一个寻找自己的内心追求和兴趣的过程。”而她现在,也开始对翻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不仅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和古汉语写作,并能运用希腊语和意大利语进行阅读和书写。

  圣约翰的管理是严谨的,也是宽松的。学生可以申请延长毕业时间,到各国游历,学院也鼓励学生多到外面走走看看。

  今年初,刚结束大二上半年课程的林秋向学校申请游学一年。目前,她正在北京学习中英口译,1215,她将飞往意大利进行语言培训,并到希腊游历。

  对于林秋来说,在这所极其珍视古典研究与学习的文理学院身上,她依稀看见了柏拉图学园的影子。

  大千世界的精彩在于万物的不同。到境外求学并非适合每一个人,但是听听那些在境外求学学生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学校、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不管最后选择出去,还是留下,至少我们可以感慨:原来学校还可以是这样的……

 

(节选自201181《海南日报》,作者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