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常读常新:我读《论语》
著名思想家歌德曾这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这句话于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我深以为然。
相较而言,《论语》并无其它古书那般晦涩难懂。“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言不可不慎”的子贡、“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颜渊……彼时人物围绕在孔子身边也个性鲜明地跃然纸上,那许许多多高尚的人哟,即使已历经千年历史风霜,也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芒。
可惜他们所处的,是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孔子及其弟子四处奔走,试图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高尚的品格及勇于担当的意志,在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中,从未改变过。他们的言行被《论语》言简意赅地记录下来,让我们跨越那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依旧为之震撼,受益匪浅。
初读《论语》,我感受到的是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迷茫而不知所措,天子式微,诸侯们在混乱的秩序中横行霸道。无怪乎孔子百折不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我感叹着社会规则是如此的重要,秩序井然的世界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如今的祥和安宁,实属不易。
再读《论语》是在初中,我在品读中忽然意识到孔子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在书中竟是那般活泼、生动而有趣。在弟子面前放口自夸而面不改色;在说错了话后也会打着哈哈“前言戏之耳”;在得意门生过世后任性地痛哭;见南子后“天厌之”的誓言是那么理直气壮。《论语》向我们展示了孔子真实的模样,而非教科书中严肃的“至圣先师”,抑或冷冰冰的作揖雕像。书中人物往往与现实是存在一定距离的,而《论语》拉进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圣人也终究是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读完《论语》,当时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从短短一行字中体会到了伤春悲秋,将军鬓微霜,伊人已不在。为此,敏感的我曾难过了好一阵子,意识到两千多年也不过弹指间,岁月催人,时光宝贵 ,我常以此自勉。
如今重又翻开《论语》,我的关注点放在了那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国家危难之际,避世的人心安理得,而唯有孔子挺身而出,为达目的百折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千百年之后还让人肃然起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依旧无比重要。
我想,传统典籍的魅力就在于常读常新,这就是《论语》,凝重坚毅而让人回味无穷,好书正当如此。